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於其著作《被討厭的勇氣》中寫到,「一切的煩惱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人際關係嘅麻煩之處,在於你除咗要考慮自己鍾唔鍾意某件人事物之外,仲要考慮埋身邊其他對同一件人事物嘅睇法。而另一位奧地利心理學家海德(Fritz Heider)於上世紀40年代就推出「平衡理論」,指出人會於一個三方關係中追求一個自己解得通嘅「心理平衡」,亦即點解「敵人嘅敵人會係朋友」。近日一群來自美國Northwestern大學嘅物理學家,就理用統計物理學方法,證實咗「平衡理論」真正存在。 |
|
海德嘅「平衡理論」認為人會追求認知上嘅一致性,所以當你(P)同某個人(Q)係朋友,你會希望你嘅另一個朋友(O),都可以同Q做朋友(三方中出現三個正向關係);或當你(P)討厭Q時,你會希望朋友O都一樣討厭Q(三方中出現兩負一正關係)。而假若當中出現不平衡,例如P與Q、O都係朋友,但O討厭Q(兩正一負關係),對P而言就係認知不一致,於是佢就會調整自己嘅心態,例如跟隨O覺得Q都唔係個好人(將其中一個正變成負)等等,而重新達至平衡。 海德嘅平衝理論指出,呢個三角模型有8種可能性,其中四個為平衡模式,均為「三個正向」或「兩負一正」嘅狀況,用人話講就即係「朋友嘅朋友係朋友」、「朋友嘅敵人係敵人」、「敵人嘅朋友係敵人」,以及「敵人嘅敵人係朋友」。 |
|
四種平衡模式及四種不平衡模式。實線為正向關係、虛線為負面關係 |
|
縱然「平衡理論」聽落去非常合理,但過往多次相關研究,都無法穩定地重現理論中描述中嘅「平衡模式」,亦即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好多處於「不平衡模式」嘅關係。但近來Northwest大學物理及天文學系嘅研究團隊,就利用統計物理學嘅算法,為模式加入兩個約束條件:「社會中唔係每個人都認識所有其他人」、「有啲人就係比其他人更友善」,結果就真係成功證實到「平衡理論」嘅準確性,換言之「敵人嘅敵人係朋友」呢句嘢,依家係有科學根據架啦。 你可能會問,點解人際關係,或者社會學嘅嘢,會由一班物理學家解決呢?據團隊發言人,Northwest大學助理教授 István Kovács,以及博士後研究員BingJie Hao指出,佢哋呢個為「多事物正負關係」加入約束條件嘅算法,除咗可以用於政治兩極化、國際關係等社會學問題之外,仲可以用於神經網絡,或者研究藥物之上。 |
|
資料來源:Proper network randomization is key to assessing social balance、neuroscience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