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浩然  圖:互聯網
POSTED ON May 22, 2014 2:47 pm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佈《2014年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香港競爭力跌出全球三甲,僅排名第四,比去年下跌一級。被拋出三甲,是近十年來的首次,而新加坡更以第三名超越香港。一直以高競爭力為傲的香港,雖有不甘,如今只好面對現實。要挽回面子,香港必須為此尋根究底,並積極地謀求提升方法。

媒體對於今次的「死因」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及報導:租金高昂、勞動成本上漲,最終導致營商困難,非集團連鎖式商店被迫逐一結業。但更多媒體都歸咎於近年香港的政治局勢,從民粹主義興起、中港矛盾問題可見,社會充斥不滿。然而,筆者認為,各報章有其觀點立場,純粹藉報告借題發揮。研究香港「降班」原因,不應套入個別立場作主觀解釋。



若要知道背後真相,先要了解IMD的評分標準。IMD指排名是基於四大因素:「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及「基建」。機構對各項因素進行獨立評比,而結果顯出:「商業效率」名次下跌至第三位;「政府效率」及「基建設施」無升跌,保持在第二及二十一位;只有「經濟表現」上升一級至第七位。名次下跌的「商業效率」是香港敗筆之處。大部分報章提出的政治理由,實屬「政府效率」一項,而這項排名並無下跌。某些媒體把「死因」歸到政治方面,筆者看是借題發揮而已。

筆者認為,「商業效率」排名下跌,關鍵有三:人力資源不足、土地供應少、最低工資不利營商。根據勞工及福利局文件指出,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將由58.8%跌至58%。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舒緩,更愈見嚴峻。「有工無人做」,生產力不足,工資及物價上漲問題便陸續浮現。加上最低工資實施後,「打工仔」固然開心,商家則愁眉苦臉。經營成本增加,僱主難免將工資加幅轉嫁消費者。最後來探討香港一個嚴重缺陷──地少人多。特首梁振英上場便強調「全民搵地」,務求增加住宅土地供應量。財爺曾俊華亦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要同時增加商業土地供應,容納更多經濟活動,創造商機。用地規劃經常引起地區居民不滿,加設商業用地,往往遭到巨大社會阻力。可見政府「盲搶地」,暫時也得不到實際收穫。



在這次排名中,新加坡在四項評分中,有三項比去年上升,反觀香港只有一項進步,此消彼長下,新加坡後來居上並超越香港,也是意料之內,香港理應檢討。 

筆者早前一篇文章中說過,香港除了金融及旅遊相關行業,還剩什麼?答案是:沒有了。單薄的產業發展是另一項導致競爭力下跌的原因。就以筆者其中一個內地智能科技公司客戶為例子,他們首創了高科技的寵物產品,欲來港申請科技園的培育計劃。本來已經通過了審批,但入境處拒絕各公司高層發工作簽證。該客戶轉而在香港重金聘請本地人,卻又遭科技園以工作人員組成和最初申請不一為由,諸多留難。直到今年初,產品被傳媒大肆報告後,客戶再各科技園施壓,兜兜轉轉到最終才被批准。官僚作風、缺乏靈活變通的弊病,壓制了香港科技創業的發展。這種情況,相信也發生於其他被忽視的產業。試問,香港的競爭力何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