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花馬
POSTED ON 09 Jan 2020
我一直深信一個地方出產的葡萄酒是該地方的一面鏡子,所反映的不只是土地的品質和氣侯,更加包含那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飲食文化以至社會風氣。上年由於工作原因,我有更多機會品嘗到中國釀造的葡萄酒,坦白講,實在甚為符合國情。
|
|
|
|
當看到「Made In China」,尤其有關飲食的產品,很多人會立刻卻步、甚至望而生畏。首先我講句公道說話,我在不同場合飲過不同價位的中國葡萄酒,亦有試過用蒙瓶試飲的方式和其他葡萄酒作比較,有不少中國出品是遠超想像地好,不論從任何角度來審視都是擺得上枱的好酒,尤其近年逐漸成為中國葡萄酒基地的寧夏,其出產絕對不失禮。當然,中國作為一個名氣較低的新葡萄酒生產國,沒有期望就較難令人失望。
放眼其他知名葡萄酒生產地區,例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美國、澳洲等等,就會不難理解到葡萄酒是一個充滿「歷史」的產業,有錢、有人、有地都未必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有長期付出的決心以及耐性,並且將葡萄酒視作工藝品、而非簡單的消耗性農產品。我們不時會收到一流酒莊決定放棄一年收成的消息,或者犧牲幾年以上的收成去更換更好的葡萄樹,這些舉動就是願意為品質為長線未來而放棄短期收益,除了向來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這是中國葡萄酒面對的一大關口。
|
|
|
|
海外大酒莊面對傳說中的 14 億人口市場都不免會動搖,更何況近水樓台的本地酒莊。為了賣多一個得一個,有酒莊在口碑方面剛剛取得小成果,就不斷瘋狂擴展葡萄田,或者在原有土地上不停增加產量,變相就是「量高質低」;而大量的人口中有水平的消費者在比例上並不算多,加上內地常見的俾面派對,即使酒的品質強差人意都有人包底,使中國葡萄酒整體停留在圍爐取暖的階段,一直難以作出突破。
國情亦是阻礙中國酒莊進一步發展的另一大因素。中國茅台就是一個例子,鋒芒一露就收歸國有,而中國葡萄酒業又怎會不憂慮突然一個天降聖旨、將辛苦經營的葡萄田收回國庫?此外,更有些有趣的國情例子,例如在收成期間遇上國家大事、重要城市急需要良好天氣,寧夏則會忽然下起本來不應該存在的豪雨,最後毀了一整年的努力。種種不確定因素使生產者和投資者都寧可選擇賺快錢套現,而非用心培養一個長遠發展的酒莊。
若果中國葡萄酒不是計劃在國際舞台上佔一席之地,固然可以繼續保持現狀,但如果想要衝出中國,就必需要先學懂面對世界、面對不足。2019 年可能是中國葡萄酒走出去的轉捩點,繼數年前 LVMH 的傲雲後,大名鼎鼎的波爾多 Lafite 亦推出自己在中國 11 年磨一劍的作品「瓏岱」,我上年也飲過很有水準的新晉酒莊作品,究竟中國酒能否借此上位,要先考慮的或許不是別人懂不懂、肯不肯去欣賞自己,究竟自己有沒有造出值得人欣賞以及讓人信心一試的成果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