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P }
文:MenClub 摯樂  圖:互聯網
POSTED ON 27 Aug 2018

【影音討論】使用超低音喇叭聽音樂: 可行但不都有益處

如果您要觀看電影或打機玩遊戲,使用超低音喇叭subwoofer可以幫助您獲得更好的體驗 - 超低音subwoofer可以提供單獨喇叭仔無法比擬的深沉低音效果。但係當你用於兩聲道音樂系統時超低音subwoofer對聆聽音樂來說其實是否有實際的意義呢?對於家庭影院來說,電影依靠低頻效果來實現神奇聲效體驗,subwoofer必不可少。這裡無咩值得爭議,但單純聽音樂很少有極低頻的低於50Hz的低音,而大多數帶有5吋(127mm)或更大的低音單元的喇叭都可以在中小型房間內出到50Hz的低音。當然,如果你喝望震撼的低音或者你有一個超大房間,咁我就會建議你換一對更大的喇叭更實際。

今年香港音響展超低音喇叭大廠REL有份出席並作出產品示範,教大家以旗下REL超低音融入家庭兩聲道系統中,個人覺得效果算唔錯,不過我開始反思加超低音這個問題 ,當我地在二聲道音樂系統中使用超低音時,可能就會有同店家影音示範完全唔同的體驗感。理論上,加個超低音來增加低音,這很容易理解,但實現上聲音要展示真正無縫的超低音與系統喇叭完美混合是極具挑戰性的。需要花費好耐好多好多時間心血來設置超低音並嘗試放置係正確的位置。甚至講要實現完美合一的聲音並不一定可行。(當然世上仲有高手的音響大師成功迎難而上 。)

當你初初去試玩超低音在兩聲道系統時可能覺得好刺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可能你會覺得超低音是做多左,佢的存在是失大於得。正常而言,當你超低音同你喇叭完美對應出聲時,你不應該聽到有超低音存在。 你感覺到的所有低音都應該來自一對喇叭本身。如你感覺到有加左超低就需要不斷調低超低輸出音量,然後再聽過多又再調低音量。超低音可以使低音降至50Hz甚至更低,用於補充低於50赫茲的低音。當你不停減音量減到超低音聲覺得隱形時,其實最後超低音補到幾多比你才是真正補充?

請注意,這是一個相對容易的任務玩法。仲有更難的進階挑戰,就係將超低音與較細小的書架仔合作挑戰下同喇叭混合,去重播需要低於80Hz或低於100Hz的低音提琴時,這樣玩起來就更加係極級難度。

我的觀點是-最好能夠使用有著令人滿意的低音的兩聲道喇叭(要配合你聆聽空間大小),在對自身喇叭參數和特性未有全面了解前,唔好亂加超低音喇叭在兩聲道中。省下的錢仲可以放回系統或其他地方升級其他配件。因為添加超低音不當經常令音樂混亂,使聲音失去平衡。有些人特別喜歡低音,好多發燒友喜歡添加越來越多的低音。然後座在皇帝位接受低音壓過來的那種加諸身體的壓力,但低音除左壓到你透唔到氣外,三頻會因過份強的低音影響覆蓋中高音,嚴重影響音樂細節,你不是聽緊音樂,只是受緊壓力鎚一下一下拍打自己,追求比泰式按摩更大的刺激。

其實過量的超低音對人的身體並非好事,網上睇過一個關於搖滾樂隊Sunn O的主音結他手Stephen O'Malley提出關於超低音使用的問題時,他講到樂隊一次在英國金屬音樂節上的演出經歷。該次組織搞手決定裝置多達16個超低音作為音響系統的一部分。Stephen O'Malley 憶述“在當時的聲壓下,舞台位置的一些保安人員出現流鼻血情況。他再講述當時的演出並指出”我們實際上並沒有試圖創造一個暴力局面,而是更多地充分沉浸在能量之中”” ,有趣是當時我睇到訪問問到佢地樂團除左演出時,自己實際家居或生活或平時練習的音樂中會唔會用到超低音喇叭時,佢地答案是『沒有』。

標準的“hi-fi”設置未必需要存在超低音喇叭。此外,不斷追求低音提昇的音響文化其實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 代價是中高頻段音樂的清晰度。失去平衡的音樂一定唔會係美好的音樂。當然世上總有低音控-(一班重口味人士)。

從本質上來講,提升低音並不意味著音樂體驗是“真實的”。相反,音樂中的“真實”感受來自於重現合符物理的樂器聲和仲有好多其他因素。但是,如果您覺得使用超低音喇叭可以為您帶來您喜歡的音樂體驗,即管試試玩下!

由Denis Villeneuve執導嘅史詩科幻大片《Dune: Part Two(沙丘瀚戰:第二章)》叫好又叫座,截止目前全球累計票房高達5.79億美元,於各大影評網站獲得高度好評,就連名導史提芬史匹堡亦給予高度肯定,大讚《Dune 2》 ...
hobby
【影視】史提芬史匹堡大讚《沙丘瀚戰2》:我看過最精彩的科幻電影之一
28 Mar 2024
因為「掌摑事件」而沉寂咗一排嘅Will Smith,今年夏天將聯同老拍檔Martin Lawrence再次回歸大銀幕,繼續搞笑互相鬥嘴。 經典動作喜劇《Bad Boys(重案夢幻組)》最新續集《Bad Boys: Ride or Die(重案 ...
hobby
【影視】Will Smith沉寂兩年回歸!《Bad Boys 4 重案夢幻重組再重組》公開首部預告
28 Ma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