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TE MAP
- |
- CONTACT US
- |
- ADVERTISING
- |
- PRIVACY
- |
- MOBILE
- |
- RSS
港澳版《米芝蓮指南》2017,即將在今個星期內公佈,這個飲食界的年度盛事,全城注目。《米芝蓮指南》源於法國,在西方餐飲業界可算舉足輕重,自2007、2008年首次登陸東京、香港等亞洲地區。《米芝蓮指南》登陸香港後,多年來都存有爭議,「富人美食」、「西方人不熟中餐」、「老外不懂吃拉麵」芸芸。 | |
口味,從來都是個人的、自私的,這本小紅書也只是闡釋老外美食家的觀點,我反而想談談這小紅書中評審餐廳星級的小小資料,當中的匿名評審比較少人討論。 | |
誰負責試食? 每一年《米芝蓮指南》都會派出500位「匿名評審」,每年在世界各地走遍大街小巷找尋美食,每年平均飛行3萬公里、試菜 250次、住酒店 160 間。(工作的確令人羡慕......) | |
如何成為「匿名評審」? 負責評價三大洲、24個國家超過4萬家酒店及餐館的米芝蓮「評審員」,大多畢業自世上最好的酒店管理學院。他們擁有豐富的旅遊經驗、並且在世界各地居住及工作。 | |
「匿名評審」的評估標準? 1 食材品質 2 對味道以及烹調技巧的駕馭能力 3 料理中袒露的個性 4 是否物有所值 5 餐飲水準的一致性 不論是男是女、亞洲、美洲或歐洲人、不分老少,聽起來,和人人都可以做食神無兩樣。重點來了,評審通常畢業於餐旅相關科系,訂位要用匿名,用餐期間從不做筆記,並且自己買單。除非需要進一步詢問相關資訊,他們才會於結帳後表明身份。 | |
Source: MICHELIN Guide Hong Kong Macau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Michelin's Inspection Process @ MICHELIN Guide Singapore |